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歷史錄音與台灣音樂
Historical Recordings and Taiwan Music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音樂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王櫻芬 
課號
Music7015 
課程識別碼
144 M036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樂學館105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HRTM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錄音科技的發明對於人類的音樂生活和音樂經驗產生革命性的改變。 錄音科技引進臺灣後,究竟對臺灣音樂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其中的發展過程與臺灣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又是如何?這門課將透過文獻閱讀、課堂討論、影音聆賞、參訪等方式,帶領同學解析上述問題,並透過歷史錄音認識臺灣音樂在各階段的發展。
本課程所謂的歷史錄音包括兩類,一是商業性的唱片錄音,一是學術性的田野錄音。由於唱片對臺灣民眾產生的影響較為廣泛,因此本課程將以唱片錄音為主要探討對象,田野錄音為輔。唱片的部分特別注重流行音樂,包括台語、國語,以及所謂山地歌,其他將涉及歌仔戲、南管、原住民音樂。
本課程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45年之前的唱片錄音,第二部分是戰後的唱片錄音,第三部分是田野錄音。討論唱片的角度分為:唱片工業、產製行銷、內容、接受。田野錄音的討論則包括採集過程和採集成果的分析。不論唱片或田野錄音,本課程強調錄音生產過程的重要,亦即「必須了解過程,才能對結果作出適切的解釋」。
 

課程目標
1.意識到錄音科技對於人類音樂經驗帶來的重大改變。
2.了解戰前戰後臺灣唱片工業的產銷和內容。
3.了解戰前戰後田野採集活動的動機、過程、結果、及其意義。
4.培養對於閱讀文獻的批判性思考和表達能力。
5.培養聆賞和討論錄音聲響的分析和表達能力。 
課程要求
1.準時出席,如須缺席,需事先通知老師。
2.上課請勿使用手機。
3.使用電腦者不可進行與課程無關之活動,如經發現將禁止繼續使用。

作業:請遵守學術倫理,嚴禁抄襲,凡引用他人文句、話語、想法者,需清楚交代。違者將依校規予以處分。

每週的回應:每週需繳交對於閱讀文獻的提問。一週內補交者扣當次20%成績,超過一週者不再接受。聆賞教材原則上不需寫回應。評論和提問內容可以包括:1. 與自身經驗的聯結,2. 與閱讀教材或其他資料的對話。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五 13:00~14:00
每週二 13:00~14:00 備註: 或另行約定 
指定閱讀
王櫻芬。2008。《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王櫻芬、劉麟玉。2008。《戰時臺灣的聲音:黑澤隆朝『高砂族の音楽』——暨漢人音樂》。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櫻芬。2012。〈一九三〇年代台灣南管樂人潘榮枝的跨界與創新〉。《民俗曲藝》178:25-73。
王櫻芬。2013。〈作出臺灣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片產製策略初探〉。《民俗曲藝》182:7-57。
石計生。2014。《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臺北:唐山。
吳品瑤。2013。〈點將時期江蕙台語歌國語化現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沈冬等。2013。《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林太崴。2009。〈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臺灣音樂研究》8:83-104。
邱婉婷。2012。〈「寶島低音歌王之路」:洪一峰歌唱風格發展〉。《民俗曲藝》178:75-162。
孫俊彥。2013。〈原漢共譜的馬蘭戀曲-談「馬蘭姑娘」的可能源流與認同想像〉。《民俗曲藝》181:265-319。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張釗維。2003[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北:滾石。
陳俊斌。2012。〈「民歌」再思考:從《重返部落》談起〉。《民俗曲藝》178:207-71。
陳俊斌。2014。《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范揚坤。1994。〈「民歌採集運動」中的原住民諸族音樂調查〉,《臺灣的聲音─臺灣有聲資料庫》1(2) :38-48 。
黃國超。2011。〈台灣戰後本土山地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台灣學誌》4:1-43。
黃裕元。2011。〈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〇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龍彥。2001。《臺灣唱片思想起》。臺北:博揚文化。
劉麟玉。2013。〈從選曲通知書看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日本蓄音器商會之間的訊息傳遞-兼談戰爭期的唱片發行(1930s-1940s)〉。《民俗曲藝》182:59-98。
Katz, Mark. “Causes.” In Capturing Sound: How Technology Has Changed Music, 8-4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ng Ying-fen. 2012a “Zhang Fuxing’s Negotia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Special issue on “Colonial Modernity and East Asian Music”, guest edited by Hugh de Ferranti and Yamauchi Fumitaka, The World of Music 1-2012:15-46. 
參考書目
王櫻芬。2008 。〈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169-96。
台北市文化局。2011。《絕世美聲-林氏好一九三0年代絕版流行歌專輯》。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吳榮順等。2010。《重返部落.原音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一)》。宜蘭:國立臺灣傳藝總處
籌備處傳藝中心。
李坤城。2000。〈不插電聽唱片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唱片發展漫談〉。收於磺溪文化學會編《聽到台灣歷史
的聲音》,5-8。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林倚如。2008。 〈「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台灣藝旦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麗紗、林良哲。2006。《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施沛琳。2008。〈1930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與閩南語流行歌──以作詞家陳君玉為探討對象〉。《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語文集刊》13:169-200。
洪梅芳。2005。〈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俊彥。2009。〈「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1943)在馬蘭阿美調查成果之考證與再研究〉。《臺灣音樂研
究》8: 31-60。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北:時報。
張慧文。2002。〈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第三章。
莊于寬。2004。〈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娟。2005a。《寶島歌聲之壹》。台北:玉山社。
郭麗娟。2005b。《寶島歌聲之貳》。台北:玉山社。
陳俊斌。2009。〈從「蘭嶼之戀」的跨部落傳唱看陸森寶作品的「傳統性」與「現代性」〉。《東台灣研究》
12:51-82。
陳彥睿。2011。〈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現代性〉。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8-
55,64-68, 73-85。
陳郁秀、孫芝君。2000。《張福興:近代台灣第一位音樂家》。台北:時報文化。
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信彰。2009。《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第一章。
黃曉君。2008。〈1930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二章(頁8-74)。
蔡郁琳。2007。〈由施碟(阿樓)南管歌唱方式分析探討其呈現的音樂文化現象〉。《臺灣音樂研究》5:77-
111。
鄭恆隆、郭麗娟。2002。《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

Cook, Nicholas, et al. 2009.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ecorded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y, Timothy. 2000. A Century of Recorded Music: Listening to Musical History.
New Haven, N.J.: Yal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Evan. 2005[1987]. The Recording Angel: Music, Records and Culture
from Aristotle to Zappa. New Haven, N.J.: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sokawa Shuhei. 1998. “In Search of the Sound of Empire: Tanabe Hisao and the
Foundation of Japanese Ethnomsicology.” Japanese Studies 18(1): 5-19.
Millard, Andre. 1995. America on Record.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ore, Jerrold Northrop. 1999. Sound Revolution: A Biography of Fred Gaisberg,
Founding Father of Commercial Sound Recording. London: Sanctuary.
Morton, David. 2000. Off the Record: Th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Sound
Recording in America.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Morton, David. 2004. Sound Recording: The Life Story of A Technolog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Taylor, Jeremy. 2005. “Images of the Hometown: The Clash of City and Village in
Taiwanese Pop Songs.” Chime 16-17:72-87.
Taylor, Jeremy. 2008. “From Transnationalism to Nativism: The Rise, Decline and
Reinvention of A Regional Hokkie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9(1):62-81.
Yamauchi Fumitaka. 2012. “(Dis)Connecting the Empire: Colonial Modernity,
Recording Culture, and Japan-Korea Musical Relations.” The World of Music (New
Series) Special Issue on Colonial Modernity and East Asian Musics Vol. 1-2012:
143-206.

網路資源(*表示第二週上課的聆賞教材):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網站:前輩音樂家群相
Recording Technology History Website by Steven Schoenherr:
http://www.aes.org/aeshc/docs/recording.technology.history/notes.html
Manufacturing of 78 rpm Records by Norman Field :
http://www.normanfield.com/78manufacture.htm
*RCA: Record Manufacturing “Common Performance” 1942 R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hNNaQhgv8&feature=youtu.be
*History of the Gramophone Part 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gKsFcety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N8YS_4CR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7oaAebyj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m9oNgHxlU
桃花開出春風 78轉萬花筒-網路老曲盤分享會
http://blog.sina.com.tw/davide/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表現 
10% 
1. 準時出席,如須缺席,需事先通知老師。2. 上課請勿使用手機。 3. 使用電腦者不可進行與課程無關之活動,如經發現將禁止繼續使用。 
2. 
帶領討論 
10% 
每週由二到三位同學負責帶領討論,總長大約是一個半到兩小時。原則上每位同學一學期會分到兩次帶領討論。負責的同學必須準備:1. 五到十分的引言,2. 討論的問題,3. 補充說明(如對文中某些名詞的解釋),4. 課外教材(如一小段文章、影片、歌曲),請把閱讀或聆賞所需時間限制在十五分鐘之內,並請在上課前一天晚上九點前放到部落格,讓課堂其他同學有機會事先閱讀或聆聽。 
3. 
期中小報告1 
15% 
歌謠風華的評論:2012年的公視連續劇《歌謠風華》(共二十集)是以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公司和流行歌曲的相關人物為主軸所製作的一部歷史劇。請就你在本課程所學到的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和流行歌曲的了解為基礎,對該電視劇進行評論,指出其優缺點以及與史實不符之處。長度在兩千到三千字。4月1日繳交。該影集可在相關網站觀賞。 
4. 
期末報告 
30% 
期末報告將以口述歷史訪談為主,輔以文獻史料和田野調查,希望能為臺灣唱片工業和流行歌音樂的產銷和接受史累計基本資料,並藉此了解歷史錄音在臺灣常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訪談對象最少三位,可以是唱片行、粉絲、家人、同學等等,以年長者優先。長度在三千到五千字之間。提案在4月29日繳交。報告完稿在6月25日繳交。內容的說明會再補充說明。 
5. 
每週回應 
20% 
每週需交回應。繳交:週一晚上九點之前上傳至部落格。 回應的內容分為兩段,一段是對閱讀文章其中一篇進行摘要,另一段是對所有文章進行評論和提問(請就各篇提出至少一個問題,並請盡量避免重複其他同學的提問),總長度請勿超過五百字。一週內補交者扣當次20%成績,超過一週者不再接受。聆賞教材原則上不需寫回應。評論和提問內容可以包括:1. 與自身經驗的聯結,2. 與閱讀教材或其他資料的對話。 
6. 
期中小報告2 
15% 
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影音紀錄的分析:台北市文化局為了籌備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進行了資深音樂人的口述歷史影音紀錄,為戰後的臺灣唱片工業和流行音樂發展史留下珍貴的資料。本課程將請同學就三位資深音樂人的口述歷史與文獻史料進行比對,提出分析和評論,指出該訪談對流行音樂史提供了哪些重要訊息或是有哪些不盡正確之處。長度在二到三千字。4月29日繳交。紀錄片可在總圖多媒體中心觀賞。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課程介紹 
第2週
9/21  戰前臺灣唱片工業 
第3週
9/28  古倫美亞唱片的產製與發行 
第4週
10/05  古倫美亞流行歌(另一篇閱讀材料待補) 
第5週
10/12  古倫美亞唱片與勝利唱片流行歌
 
第6週
10/19  南管跨界與歌仔戲 
第7週
10/26  參觀聲音光年,由林太崴擔任導覽 
第8週
11/2  走訪大稻埕(老師出國開會) 
第9週
11/09  戰後臺灣唱片工業 
第10週
11/16  臺語流行歌 
第11週
11/23  國語歌曲與四海唱片 
第12週
11/30  洪一峰、江蕙、校園民歌
口述歷史影音記錄評論 
第13週
12/07  山地唱片 
第14週
12/14  日治時期臺灣音樂調查:田邊尚雄和黑澤隆朝 
第15週
12/21  民歌採集運動 
第16週
12/28  造音翻土 
第17週
1/04  口頭報告